漕鹽要津
河下是淮安古城西北邊的一大集鎮(zhèn)。河下這一名稱最早出現(xiàn)在1644年。據(jù)史料《淮城紀事》記載,那一年,“淮城義士為抵抗清軍南下組織訓練……南門外楊家廟、南鎖壩,西門外湖嘴河下,俱有北來逃兵騷擾……軍門謁諸藩於河下!鼻迩 痘窗哺尽肪矶秹瘡R》中始有河下之名:“古火星廟,一在河下……淮瀆廟,在府治新城北門外,又一廟在河下羅家橋……古天興觀,在河下茶巷!
清嘉慶年間,河下人曹鑣在其所著的《淮城信今錄·張廷杰傳》中也曾提及河下之名。他說,張廷杰“家在郡北郊外,俗呼曰‘河下’云。”可見,河下之名原是俗稱,并非官方名稱。清咸豐年間,李元庚編寫《山陽河下園亭記》時,王光伯為河下撰寫地志,直接稱為《河下志》,可見“河下”之名此時已名正言順。
為什么叫河下呢?李元庚、王光伯經過認真研究,認為“河”字與黃河有關。黃河奪淮后,河下北據(jù)大河天險,西握運道要樞,地處兩河之間,故以河下名之。至于為什么叫“下”呢?段朝端在《與王光伯書》中曾與王光伯作過探討。他認為,“河下”與“河北”是對稱的,二者被分隔在大河兩邊,本應稱“河南”,但地勢北高南低,居民住宅地勢愈南愈低,習慣以“上下”稱之,故稱“河下”。段朝端在《與王光伯書》中說:“河下地名,雖不知昉於何時,然河下、河北兩‘河’字,皆指古黃河而言。地勢北高南下,揣地在河流之南,故曰河下!睆慕裉斓牡匦蝸砜矗@樣的解釋是合理的。
河下還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叫“滿浦”。后周世宗柴榮攻伐南唐后,即于河下建滿浦關以通水路,縣志中有此記載。后又建壩筑閘,并改閘為軟壩。南宋隆興年間(1163年—1164年),南宋名將魏勝與金人作戰(zhàn),即由此調兵運糧。元代,山陽縣儒學就建在滿浦,到了明洪武年間才遷入縣城。明嘉靖年間,后來的大學士李春芳上京趕考時,常路過這里,并與吳承恩在此相聚。他在《貽安堂集》中記載了滿浦之名。
滿浦是淮安古地名,“二十四史”中曾三次提到滿浦。
第一次在《宋史》卷九十六·志第四十九《河渠六》中:北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頃毀朝宗閘,自洪澤至召伯數(shù)百里,不為之節(jié),故山陽上下不通。欲救其弊,宜于真州太子港作一壩,以復懷子河故道;于瓜州河口作一壩,以復龍舟堰;于海陵河口作一壩,以復茱萸、待賢堰,使諸塘水不為瓜洲、真、泰三河所分;于北神相近作一壩,權閉滿浦閘,復朝宗閘,則上下無壅矣。
第二次在《元史》卷三十八·本紀第三十八《順帝一》:元元統(tǒng)二年(1334年)六月,淮河漲,淮安路山陽縣滿浦、清岡等處民畜房舍多漂溺。
第三次在《元史》卷八十七·志第三十七《百官三》:滿浦倉,秩正八品,掌收受各處子粒米面等物,以待轉輸京師。元至元二十五年(1288年)始置,設大使一員,正八品;副使一員,正九品。
以上記載說明,滿浦在山陽,是水利交通樞紐,有壩、有閘、有倉,還設有管倉的官員。
滿浦具體在山陽何處?
清乾隆《淮安府志》云:明宣德五年(1430年),淮安西湖河岸,乃牽挽舟船往來通路,比因風浪沖激,岸多崩塌。滿浦五壩間廢已久,官吏、壩夫俱無差役,乞令守視西湖堤岸!皾M浦五壩”即末口五壩。
《淮南水利考》云:滿浦壩,《舊志》云,在淮城西北四里,宋時有閘,魏勝守楚州,調運兵糧由此。宋《河渠志》云,向子諲奏請權閉滿浦閘,遂為軟壩,防內水之泄也。由此可知,滿浦在河下。
《淮安河下志》卷一《疆域》云:河下鎮(zhèn)為山陽轄境淮郡城外第一大聚落也……其地之最著者,舊有滿浦壩,握西湖要樞;相家灣,據(jù)大河天險。卷二《巷陌》又云:滿浦一鋪街,即湖嘴街。為商賈輻輳之地。由此可知,滿浦即湖嘴。
從上述記載來看,河下整個地區(qū)都在滿浦的范圍之內。
歷史上的河下非常繁榮,尤以明清時期為最。明代大學士邱浚路過河下時,曾有詩云:“十里朱旗兩岸舟,夜深歌舞幾曾休。揚州千載繁華景,移在西湖嘴上頭。”河下的繁榮發(fā)達,與兩件事密切關聯(lián):一是漕運,二是淮鹽。明清兩代封建王朝,每年從東南地區(qū)輸送四五百萬石糧食及若干方物貢品到北京,北方的物資又隨船流入南方地區(qū)。淮安處于運河咽喉,掌管漕運事務的總督衙門就設在淮安。河下處于西湖與大運河之間,為運道必經之地,是淮安的重要商埠,南北物資均在此集散。運河西岸這一大片地方,按省設立很多造船廠,監(jiān)造統(tǒng)一的寬底大船。這些船廠造船的物料,大多由河下市場供給。據(jù)《淮城信今錄》記載,今天河下的竹巷、繩巷、板廠街、釘鐵巷、打銅巷、粉章巷等街市,就是因為當年經營這些行業(yè)而得名的。河下還有淮紅布、綠豆酒、皮鼓、鎏金銅器等特產。
河下最大的商業(yè)是鹽業(yè)。蘇北沿海所產的鹽統(tǒng)稱淮鹽。朝廷特派鹽運官員駐于淮安河下。明末清初,山西、陜西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紛紛來淮經營鹽業(yè),并定居淮安,在當?shù)匦藿ㄊ褰、建造園林,還設立了不少會館。
清朝末年,黃河北徙,津浦鐵路通車,陸路運輸日益發(fā)達。清道光年間,票鹽制打破了兩淮鹽商的壟斷體系,河下失去了鹽業(yè)之利。加上時有戰(zhàn)爭,不少商人破產,河下自此走向衰落。
古往今來,河下名人輩出,比如明代抗倭英雄狀元沈坤、《西游記》的作者吳承恩、清代樸學大師閻若璩、清代古文字和考古學家吳玉搢等。河下還是全國罕見的“進士鎮(zhèn)”,僅明清兩朝就走出67名進士、123名舉人、12名翰林,140多名貢生,且狀元、榜眼、探花“三鼎甲齊全”,有10余人在《明史》《清史》中有傳。
由于商業(yè)發(fā)達、人文薈萃,河下的三街六市甲第相望、園亭林立,其中,曲江樓、荻莊、晚甘園等處,曾吸引國內眾多文人前來聚會交流。記載河下的地志很多,如《淮雨叢談》《山陽河下園亭記》《梓里待征錄》《淮安河下志》等。
由于這里是交通要道,不少文人墨客途經此地。明代王世貞兄弟常來河下!昂笃咦印敝坏男熘行谐砗酉掳菰L吳承恩,與之把酒言歡!度辶滞馐贰返淖髡邊蔷磋髟鴥纱蝸淼胶酉。此外,清代書畫家鄭板橋、金農,清代學者毛奇齡、宋犖、方苞、沈德潛、趙翼、韓夢周等人也經常到河下。
后來,由于商業(yè)衰敝、戰(zhàn)火頻仍,河下昔日之甲第、園亭如今已一椽不存。不過,今天的河下已是一處大名鼎鼎的旅游勝地。
■特約撰稿 劉懷玉
最新信息: